&&&&将案件原原本本的告知了先帝。”
“阿云本不该死。一则,她当时未出母丧,且母亲是新故,她就被人欺骗,签下婚书,非她所愿。这婚书也可作废。就算不上以妻杀夫。二则,她也是误杀,并没有杀人意图,只是石头恰好砸中要害。”
净瓶又问:“那她为什么还是要死?”
因为先帝死不认错啊。
孟濯缨心说,面上只淡淡的:“先帝看了诏书,只说,三纲五常。夫为妻纲,这是不容颠覆的。不过,却又说,阿云是为了救人,乃见义为之,后来见了阿云一面,问她临死前有什么愿望。”
净瓶抹掉眼泪,脱口而出:“阿云自然是不想死啊!”
孟濯缨道:“阿云那孩子……她当时只有十三岁,自然是个孩子,她自知死罪难逃,找先帝要了一百两银子,还要回去,亲自给母亲修坟。先帝觉得心下甚慰,自然同意。”
一百两银子,买了这个小姑娘的命,也买了先帝自己一个心安。
可途中,聂玉怎么也看不下去,又出了幺蛾子。也就有了如今的事。
当日净瓶稀里糊涂的说起来,孟濯缨便担心是她师傅。
竟然果真是师傅他老人家出事了。
孟濯缨无意识的摸了摸手腕,发觉空空如也,又对净瓶道:“父亲今日可回府了?”
净瓶连连点头:“小姐早上说,想吃昭华坊哪一家的三鲜鸡汤米粉,侯爷亲自去买了。之后便一直没出门了。”
净瓶说完,舔了舔嘴唇,回味不止。孟濯缨根本没吃两口,全赏给她了。
“小姐,也真是奇了,您自小不在京城,怎么对京中的吃食这么清楚?老爷自己还带了一碗回来吃呢!”
孟濯缨浅浅一笑,让净瓶装了一碗牛ru酥酪,去前院见庆安候。
庆安候正在书房练大字,听说她过来了,显得有些吃惊。
孟濯缨让侍女退下,开门见山:“侯爷近日若是进宫,我想随侯爷一起,进宫见见天子。”
余侯爷有些吃不准她这是什么意思。
人是天子带来的,放在这儿好生养着。头一个月,她时常不好,好几次脚踩在鬼门关里,连退休的老院判都被“请”来,长住侯府。
如今她是好起来了,余侯爷才算睡了几个安稳觉。
余侯爷琢磨的时间有点长,终于还是问:“不知,是否有什么要事?”
孟濯缨道:“侯爷,您可曾听闻,近来京中传扬的沸沸扬扬的那桩阿云案?”
余侯爷便笑道:“泓儿,你如今已是闺阁千金,那大理寺的案子,自有能人去管。阿云案我也有所关注,那妇人的确可惜,你且耐心等一等,也许有转机也说不定。”
孟濯缨语出惊人:“侯爷,那位劫囚的前任大理寺卿聂玉,正是我的师傅。”
余侯爷顿时真的惊住了。
他先打发走了孟濯缨,便开始思量,究竟要不要她进宫。
以她的性情,以德报怨自然是不可能的,且看她对镇国公的态度就知道,说以直报怨都抬举她了,简直是睚眦必报的性子。
她前些时日,不吵不闹,也不曾说要出门,也没提出要见陛下,今日却为聂玉来了。可见这位师傅对她的重要性。
他若是拦她,只怕真是要惹恼她了。
第一百三十六章 重逢
天子李瑾听了余侯爷的话, 当先便问:“老师是说, 她自好转, 就从不曾要出门,今日只是因聂玉之事, 才要见我?”
余侯爷道:“是。小女醒来之后,便只是在园中走走,最多去一下后园。”并没有什么多余的好奇心。
余侯爷不曾说,但弦外之音李瑾自然懂了。
他派去那么多太医,还有那些流水一样的名贵药材和补品,他最信重的ru母嬷嬷也时常去看她。凭她的聪慧,不难从这些痕迹和余侯爷对她的恭敬态度中猜出,究竟是谁救了她。
可她却没有开口求见。究竟是不在意, 还是觉得没必要?
或者,她究竟明不明白,他的意思?
以往他从没有表露过一点半点, 可如今时机已经差不多了。
丁鹤龄被活捉回京, 加上那些证据, 足够在皇室宗亲面前,证实肃王李瑚所为卖国之事。益州险些起了兵乱, 就全拜他野心所赐。
他拿着罪证名册与太后谈判, 太后无可奈何,为保住李瑚, 已经退步,让李瑚去最为荒凉的利州, 且将最为宠爱的幼子留在京中为质。
太后自己则选择了另一条路,她也留在京中,却去西山白马寺长住,为先帝和万千子民祈福。
太后主动提出时,李瑾简直觉得可笑。
这就是他的母亲,生身之母,事涉李瑚,她必定为他考虑周到,点点滴滴都不会有遗漏。为了保住李瑚的名声和性命,不惜将李瑚之子和自己都放在京中作为人质。
她的慈母心肠,何曾赐过一点半点给他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