丢人。
    推开房门,景王背着手,目含深意。
    示意一旁的少年,送上礼盒,口言“贺同知新婚之喜”。
    礼盒打开,俱是散发清香的不明脂膏。
    沈同知难得露出个笑脸。
    “多谢殿下。”
    “同知客气。”
    后代历史学家提及正德天子,少有批评。
    有人言,正德朝奠定了中华蓬勃发展的后五百年。
    历史就像在这里转了个弯,举国探索世界的风chao由此展开。
    技艺高超的宫廷工匠,画师开始“入世”。
    国子监开始设科学,绘画,农业,水利等等一系列科目。
    正德十年,正德帝甚至自己作为被告,上京兆尹府和百姓打官司。
    因为自己的皇庄附近,有人私设关卡,勒索途经的商队。
    锦衣卫由暗转明。
    成为监督地方行政的另一方。
    渐渐地,百姓见官不跪,民告官不罚。
    作为最喜欢往外跑的皇帝,正德帝的足印深深镌刻在历史的长河边。
    史记载,正德帝实际从五岁起,便开始治国理政。
    文韬武略,一手奠定弘正兴百年盛世。
    类孝宗,专宠中宫。
    天家五女三子,皆习武事,文武兼备,辅政朝中。
    纵览历朝历代,正德天子一家,都堪称皇家典范。
    然事实总是喜欢开世人玩笑。
    正德帝行踪不定,皇太子面对版图日益扩大的帝国,堆砌日益高耸的奏章,抚摸年仅十三,生出浅纹的额头,向天子提议,公主亦入文华殿随皇子读书。
    口称:公主封地,已大若番邦,子民万千,亦需学治国理政之法。
    皇二子、三子连连称是。
    至于公主们习得武事后,与弟弟们如何“相爱相杀”,便不足道也。
    史载,穆圣公一族,世居大同。
    弘治六年,穆圣公以十三之龄夺榜眼,上嘉之,许皇后义弟。
    入翰林,授编修,勘察广东,破琼州逆案。
    领钦差,勘察江南,倭患肃清。
    累官至户部员外,讲学文华殿。
    弘治十一年,以十八之龄,入内阁。
    弘治十六年,升户部侍郎。
    武宗嗣位,授华盖殿大学士,升内阁首辅,加太师。
    穆博闻广识,尤知番事。
    临终留手札一卷,帝阅后,命代代相传。
    三百年后,灵帝无道,国家飘零。
    乾清宫前,忽起万丈巨碑,末有穆圣公留名。
    首曰:君主立宪。
    后世称:穆圣议政。
    条陈五十策,世人皆叹服。
    奉“先知”,封“穆圣”,入“先贤祠”。
    武宗留秘库,以资国,请求留“戾帝”命。
    灵帝泣,退位顺帝,终身守皇陵不出。
手札现世,上仅四字,曰:还政于民。